《古无脊椎动物学》实验

课程名称:古无脊椎动物学实验

英文名:Invertebrate Paleontology

课程编号:157020

课程总学时:84(14周)

实验总学时:42(14周)

实验周学时:3

开设实验项目数:14

课程总学分:3

实验课学分:1

面向其他院系:

本大纲主撰人:刘家润

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具备:

1)认识和识别化石与非化石的基本能力;

2)掌握主要无脊椎动物门类代表性化石的特征与时代以及鉴别和描述化石的基本能力;

3)熟练使用显微镜、放大镜的技能;

4)了解和熟悉野外采集化石的基本过程,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

二、实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本专业

非本专业

必修实验:

  

  

  

1

化石的保存

与类型

了解由生物活体保存为化石的基本过程和主要变化;掌握和鉴别实体化石和遗迹化石两类不同的化石特点以及未变、变化与模铸保存三类型的特点

3

  

2

蜓类化石

掌握蜓类代表化石的形态学特征、地质时代和描述方法,以及使用生物显微镜、放大镜的观察技能

3

  

3

非蜓有孔虫

与放射虫

掌握非蜓有孔虫与放射虫代表化石的形态学基本特征、地质时代和观察、描述方法,以及使用生物显微镜、放大镜的观察技能

3

  

4

横板珊瑚

化石

掌握横板珊瑚代表化石的形态学特征、地质时代和描述方法,以及使用生物显微镜、放大镜的观察技能

3

  

5

四射珊瑚

化石

掌握四射珊瑚代表化石的形态学特征、地质时代和描述方法以及使用生物显微镜、放大镜的观察技能,

3

  

6

海绵和其他腔肠动物化石

了解和认识海绵动物和其他腔肠动物(主要包括水母、水螅和层孔虫类等)化石的形态学基本特征、地质时代,掌握观察方法与技能

3

  

7

三叶虫化石

掌握三叶虫代表化石的形态学特征、地质时代和描述方法,以及使用体视显微镜、放大镜的观察技能

3

  

8

其他节肢

动物化石

了解和认识其他节肢动物(主要包括昆虫、叶肢介、介形虫、板足鲎、虾和蟹类等)化石的形态学基本特征、地质时代,掌握观察方法与技能

3

  

9

腕足动物

化石

掌握腕足动物代表化石的形态学特征、地质时代和描述方法以及使用体视显微镜、放大镜的观察技能

3

  

10

腹足动物与

双壳动物化石

掌握腹足动物、双壳动物代表化石的形态学特征、地质时代和描述方法,以及使用体视显微镜、放大镜的观察技能

3

  

11

头足动物化石

掌握头足动物代表化石的形态学特征、地质时代和描述方法以及使用体视显微镜、放大镜的观察技能

3

  

12

其他软体

动物化石

了解和认识其他软体动物(主要包括竹节石、软石螺类和单板纲、多板纲等)化石的形态学基本特征、地质时代,掌握观察方法与技能

3

  

13

笔石动物化石

掌握笔石动物代表化石的形态学特征、地质时代和描述方法以及使用体视显微镜、放大镜的观察技能

3

  

14

其它无脊椎

动物化石

了解和认识其他无脊椎动物化石,主要包括苔藓动物、牙形刺、棘皮动物等,以及动物遗迹化石;掌握观察方法与使用显微镜、放大镜技能

3

  

野外训练:

  

  

  

  

化石采集

了解和熟悉古生物学野外工作的基本内容与过程,包括化石的寻找、获取、初步鉴别、登记、编录和包装等,以及观察和描述化石的保存、分布等状况和特点;并在室内编写完成野外工作报告

1

(周日)

  

三、教学方式与考核要求

1、教学方式:

采用实物化石标本,辅以教学模型、图片和现代生物,利用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和放大镜开展教学,传授观察方法和鉴别要领,并启发思考和发现问题。此外,采取野外现场教学,选择含丰富多样化石的地层剖面,通过野外实践,培养古生物学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

2、考核要求:

分2次进行标本考核;每人每次独立完成对20~25块化石标本的观察,或鉴定其类别、地质时代,或描述其特征。综合标本考核结果、实验课作业以及野外化石采集工作的表现和文字报告,给出评分,占课程总成绩的30%。

四、实验教材、参考书

(一)实验教材:

《古无脊椎动物学实验指导书》,自编,2012年。

(二)参考书:

《古生物学》,张永辂、刘冠邦、边立曾等主编,地质出版社,1988。

《常用化石手册》,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地史教研室,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古生物学》,童金南,殷鸿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基础地质认识实习》,刘家润、吴俊奇、蔡元峰,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