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参加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大赛
发布时间2018-10-15 浏览次数:678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参加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大赛
1、什么是“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
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是原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学会等发起的一项重要的全国性地学技能赛事。该竞赛旨在提高大学生运用地学知识解决地质问题的综合能力,以提高地质人才培养质量。竞赛每两年一届,自2010年首次举办以来,已在我国地质行业和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参赛的规模与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竞赛主要分为四个模块:地质技能综合应用竞赛、野外地质技能竞赛、地质标本鉴定竞赛,以及地学知识竞赛。
2、我们为竞赛做了哪些准备?
(1)前期筹备
南京大学代表队在前四届竞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第五届竞赛的相关工作更是早早地拉开了帷幕。在队员招募上,教练与助教在2018年3月底便通过微信推送和海报等形式发布征募令,得到了三十多名同学的积极响应;在师资配备上,杨涛、戴宝章、解国爱三位老师作为教练,刘家润、朱国荣老师作为专家顾问,为队员们提供全面的辅导。
(2)队员选拔
2018年6月份起,同学们就开始为竞赛的选拔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考试。周末拉到野外测剖面,或者是室内考试都只是开胃小菜。最难忘的是从早上九点到晚上八点的室内填图,所有同学都在电脑前沉默地操作,共同度过了漫长的十一个小时。
7月中旬,大部分同学都结束了煎熬的考试周,开启了肥宅快乐的暑假生活。可是立志参加竞赛的同学们却仍留在学校,开始了为期两周的艰苦训练。
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矿相……经过最后的标本鉴定考试和笔试,老师和助教最终综合所有考试的成绩选出了十二位队员参加比赛!
(3)巢湖集训
经过多次选拔,最终确定下了四个小组共12人进行为期20天的巢湖集训。集训项目分为三项:室内填图训练,标本鉴定训练,以及野外剖面训练。助教以及老师为我们制定了科学而详尽的时间安排表。
在这段时间内各小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磨合,各小组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室内我们探讨填图的技巧以及岩矿鉴定的经验,在室外我们共同挥洒汗水,讨论野外地质现象。付出了精力和汗水的我们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大家一起努力的那份忱挚的友情!
室内标本鉴定
野外剖面训练
标本鉴定报告
野外信手剖面图
(4)西安踏勘
我们平时实习的地区处于下扬子地区,对竞赛地点西安所处的华北地区并不了解,为此我们提前三天来到西安进行踏勘,以对周边出露地层和岩石有一定的了解。
西安处在华北克拉通,在寒武纪、奥陶纪时期,形成一套海相白云质碳酸盐岩沉积;随后出现沉积间断,至晚石炭世开始出现新的沉积记录;自二叠纪至三叠纪,本区由滨海环境逐步演化为较为干旱的河流、湖泊沉积环境,并产出大量腕足、腹足等动物化石和苏铁杉等植物化石。
西安周边的变质岩主要出露于蓝田县汤峪地区和礼泉县唐王陵山区,在驱车寻找变质岩出露点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不同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山区林地景象,观察到了二云母石英片岩等变质岩。
远观唐王陵山区、二云母石英片岩
此外我们还对踏勘时观察到的构造现象进行了简要分析,发现该地区构造线走向主要为近东西向,说明该地当前展现的构造多为印支运动的产物,后期经历了一些地壳的升降,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地形。
西安踏勘
竞赛实况
(1)持续十一个小时的战争:地质技能综合应用竞赛
2018年9月14日9:00,参赛队员在长安大学志愿者的带领下来到了室内填图比赛地点。一进实验楼就能感觉到紧张的竞赛氛围,比赛开始前心里交织着忐忑与兴奋,浓厚的竞赛氛围让人感到不安,但同时又令人迫不及待地想检验集训成果。
9:30,竞赛正式开始,我们都投入到了各自的工作中,心里却异常平静,只专注于眼前的图或报告。9:30-20:30,本项目持续了整整十一个小时,战线拉得很长,队员们保持交流、相互鼓励以化解连续工作带来的疲劳。
20:45,在紧张刺激的战斗过后,完成揭幕战的队员们刚迈出竞赛场地就能看见长长的各学校接站队伍,贴心的队友还带了美味的西安小吃,我们一口口咬下去后,已全然忘记了十一个小时的疲累。
A组队员:汪瑾、陈龙、艾宇民(从左至右)
B队员:孙昊暄、甘凯、杨柳(从左至右)
C组队员:李林森、王善猛,陈欣然(从左至右)
(2)穿行在大雨和野山枣树间的我们:野外地质技能竞赛
9月15日清晨6:30,全体队员冒着倾盆大雨和早秋的寒风早早出发了。经过漫长的车程,到达富平县竞赛剖面时已近11:00,随即五十多支参赛队伍在金粟山腰平行等高线的小路一次排开,平行着向山上前进,开始实测剖面。
此次野外实测剖面不同寻常,参赛队需要在26°~45°的陡坡上对产状近水平的岩层进行分层、描述,以及必要的数据测量。坡陡路窄的山坡上生长着带刺的野山枣树,加上雨后湿滑的路面,给实测剖面带来了许多困难与危险。
因为种种原因,在竞赛已过大半的时候,队员们突然接到通知:竞赛时间由原定的5.5小时临时缩短为4小时。在有限的时间内,队员们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充分的准备,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约150 m的实测剖面任务。当晚回到长安大学渭水校区,已是晚上七点多了。
图:野外剖面竞赛(图片来自长安大学官微)
(3)以小见大,将今论古:地质标本鉴定竞赛
9月16日早上8:00,监考老师准时打开了实验室的大门,在这里我们将进行此次大赛正赛的最后一项内容——地质标本鉴定竞赛。参赛队员们对显微镜进行仔细调试后便积极投入到了标本的鉴定工作中去。在之前的训练过程中,我们已经按照每位同学所擅长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工,因此大家在比赛一开始便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开始了手标本及其对应薄片的观察、鉴定报告的撰写以及素描图的绘制等工作。鉴定过程中,大家在完成自己任务的同时,也会对不确定的内容进行组内集体讨论,力争在最后的比赛中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为整个比赛画上圆满的句号。最终,队员们在四个小时内完成了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矿石及古生物化石五种地质标本的鉴定并给了出详细的鉴定报告。
(4)付出总会有收获:竞赛闭幕式
9月16日晚,闭幕式虽经历小插曲也仍如期举行。第一项便是激动人心的知识竞赛环节。由孙昊暄、艾宇民和杨柳组成的南京大学代表队一路披荆斩棘,凭借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获得总分第二的好成绩。
准备阶段队员们进行战术商讨(图片来自长安大学官微)
紧接着就是期待已久的颁奖环节。经过地质技能综合应用竞赛、野外地质技能竞赛、地质标本鉴定竞赛、地学知识竞赛等四个竞赛单元的角逐,来自全国64所高等院校的169支参赛队伍终齐聚一堂,收获属于自己的累累果实。南京大学代表队在与专业院校的竞争中,收获六个单项二等奖、知识竞赛一等奖,并最终取得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杨涛老师荣获“优秀教练“称号。
杨涛老师上台领奖
(5)竞赛过后,我们想说
从赛前选拔,到巢湖集训,再到西安竞赛的几个月来,参加这次比赛的所有同学,都在基础地质技能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锤炼。实测剖面,标本薄片鉴定,室内填图这三项工作的训练,为我们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更值得铭记的是,一路走来,我们在互相合作,互相竞争中,积累了深厚的友谊,这段经历,必将成为我们人生中难以磨灭的回忆。
原本并无太多交集的我们,一起切磋学习,相互理解体谅,到如今成为可以相拥而泣、无话不谈的队友,这大概是这场竞赛最美妙的地方了吧。感谢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
12位队员:陈龙、艾宇民、汪瑾、甘凯、孙昊暄、杨柳、李林森、王善猛、陈欣然、张夏冬、吴寒婷、何翀
教练、专家顾问,以及为竞赛队提供帮助的老师们:杨涛、戴宝章、解国爱、刘家润、朱国荣、吴昌志
助教和其他提供帮助的往届队员:曲扬、倪昊然、李伟、赖文、朱米西。
图文提供:曲扬、陈龙、杨柳、王善猛、孙昊暄、汪瑾、艾宇民、陈欣然、李林森、甘凯、张夏冬、何翀、倪昊然、吴寒婷